English

孤山明月

1999-01-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曾有幸居留于孤山脚下一个小小的院落。这是我们大学和浙江省文化厅合办的文化干部培训班,我常在夏日来此讲课。这儿依山傍湖,可说是西湖风景绝佳处。一天的课讲完了,心情特别好,我总喜欢踏月出游。如水的月光洗净了白昼的尘嚣,这时西湖景区成了清朗空明的世界。我沿着林荫小径步行百十步,就到了平湖秋月。临湖的平台上,只有我和培训班的一些男女学员,大家或立或坐地静静观赏着月下的西湖。微风徐徐,波光粼粼,湖面显得异常空旷辽阔,远处的小瀛洲和湖心亭影影绰绰的,好像隐约于缥缈的梦境。离开平湖秋月,我在白堤上信步溜达起来。走过富丽堂皇的楼外楼,这儿的盛筵已散,灯火犹明。它的美食佳肴名满天下,构成西子湖畔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雄伟典雅的浙江省博物馆渐渐到了,这座蕴蓄丰厚的文化宝藏,让古老的中华历史和现代人在这里默默地对话和沟通。前行不远眼前又出现一座缘山而建的园林结构,那古色古香的院墙和拱门,那精巧玲珑的山石和亭阁,皎洁的月色为它们勾出淡雅的轮廓。哦,这是西泠印社。近百年来,从吴昌硕到沙孟海,多少文人雅士在这艺苑里辛勤耕耘,为湖山添色,给大地增辉。

在西泠印社门前,我徘徊了一会儿。这时天上飘过一片轻云,给宁静的湖面投下斑驳的月影。忽听“泼刺”一响,大概是鱼儿从哪里跃出了水波。我顺着湖畔慢慢踱去,西泠桥渐渐在望。一阵微风吹过,山脚路边的树叶摇出飒飒的声响。忽见绿荫深处,坐落着一幢古旧的小楼,这就是清代学者俞樾的故居。对于这位经学大师,今天一般人可能已不太熟悉,可他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阐扬却留下了不能忘却的劳绩。紧接着俞楼的转弯处,西泠桥堍屹立着秋瑾的雕像。我在鉴湖女侠的身旁,拣了一个地方坐下小憩。我缔视着月光映照下秋瑾的英气勃勃的面容,默想着这位为自由民主献身的巾帼英雄那可歌可泣的生命。我望着眼前的白堤和隔湖的蜿蜒远去的苏堤,想到白居易和苏东坡,想到古往今来那些在这片美丽湖山上留下过令人景仰的足迹的志士仁人。微风送来荷香,虽是淡淡的,我却觉得这清芬似乎弥漫了整个大地。

告别秋瑾,我转向孤山背后的小径。荷香越来越浓了。里西湖上田田的碧叶和掩映其间的红葩,朦朦胧胧的像一首清丽绝俗的交响诗,像一阕旖旎淡远的月光曲。芳草青青,树荫浓浓,山影重重,不知从哪儿轻轻传来一二鸟声。静悄悄的小径把我引向山麓一座亭台,这就是放鹤亭,而在亭旁山坳上便长眠着宋代处士林和靖。林和靖不仕归隐,梅妻鹤子,虽然算不上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他在封建时代,挣脱名缰利索,淡泊处世,比起那争权于朝、争利于市者流,总不失为一种超脱清高的风度,何况他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丽诗句,终究给这湖山也留下了一丝儿余香遗韵。再转一个弯儿,我又回到了居留的小院落左近。在宽广的草地上,矗立着鲁迅的塑像。鲁迅生前似乎来西湖的次数不多,而且在三十年代他还劝阻过友人郁达夫移家杭州,因为当时这里也是国民党横行的天下。美丽的西湖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曾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奋斗了一生的鲁迅,现在该可以安详地坐在这里尽情领略家乡这一片湖光山色吧!

看看小院落里依然灯火通明,我便走近湖边拣了一张木椅坐下。波光,云影,远山,近树,我沐浴在月亮的清辉中,心情显得特别空灵。我来过杭州不知多少次,总觉得西湖有一种说不清的魅力,但往日来去匆匆,浮光掠影,并没能寻出一个究竟。当此月明之夜,在孤山游走了一遭,倒也若有所悟。青山绿水,异树奇花,亭台楼阁,清溪流泉,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便更为可贵的,却是先贤歌吟、文化步履、艺术呼吸栖息于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彼此相得益彰而又相映生辉。人类的精神美和自然美在这里相遇,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时移世易的风光在这里交会,使西湖的自然景观获得了深刻的人文内涵。游人来此,于观山赏水之际又受到丰富的文化陶冶。西湖西湖,魅力无穷的西湖,其永不消逝的美的秘密大约在此吧。一阵悠扬的琴声,使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原来是一位培训班的年轻女学员,坐在我近旁的椅子上拉起了二胡。琴声舒徐宛转,如诉如歌,我虽然不知曲名,却觉得与我今夜的心境十分和谐,那美妙的旋律就像是从我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我在如痴如醉的境界中放眼四望。风起了,一湖荷香袭来,我觉得有一首诗正从我的心里诞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